在贵州中部的喀斯特群山中,全国三大磷矿主产区之一的开阳县正上演着一场资源开发的“绿色革命”——依托储存量达19亿吨的优质磷矿资源,开阳县通过“富矿精开”战略,将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为绿色智能的现代工业体系,其创新实践为全国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“开阳样本”。
绿色开采:让“黑色矿山”披上生态绿装
7月3日,走进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阳洋水矿区东翼深部磷矿,巨型机械臂正精准抓取矿石,无人驾驶矿卡穿梭其间,地下千米处的采矿巷道内,磷石膏充填系统正将固废回填采空区。“我们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,不仅消除了地表塌陷隐患,还年消纳磷石膏超100万吨。”贵州开磷集团技术负责人介绍,通过这一技术,采矿贫化率从15%降至8%,资源回收率提升至92%。
开阳县构建的“矿山管控一体化平台”,让每座矿山都成为“智慧生命体”。中南大学研发的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,通过毫米波雷达和无人机巡检,实时预警地质灾害。2024年,该系统成功预报3起滑坡隐患,避免经济损失超5000万元。在绿色矿山建设中,全县12座生产矿山已有8家通过省级验收,大中型矿山绿色化率达100%。
展开剩余60%政产学研协同:破解“卡脖子”技术的“金钥匙”
在开阳县经开区的磷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,中南大学教授团队正与企业技术骨干攻关磷石膏改性技术。“通过新型改性填料技术,我们不仅消纳了136.7万吨磷石膏,修复了4.6万平方米边坡,还提升了35万吨磷酸产能。”项目负责人展示着实验室数据,这项技术使磷石膏从二类固废转化为一类建材原料,浸出液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。
这一成果源于开阳县建立的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机制。目前,园区已与中南大学、贵州大学等17所高校共建研发平台,累计投入研发资金2.67亿元,攻克磷氟协同、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技术瓶颈。贵阳安达科技能源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建成的六氟磷酸锂中试平台,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,推动贵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能跃升至20万吨/年。
产业链延伸:从“卖矿石”到“造芯片”的跨越
在贵州胜威凯洋化工的生产车间,纯净无色的电子级氢氟酸从生产线缓缓流出。“我们从磷矿伴生氟资源中提取的氢氟酸纯度达99.999%,可用于芯片制造。”企业负责人介绍,贵州大学的技术支撑让氟资源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。
这种“吃干榨尽”的循环模式,在开阳已形成完整链条:磷矿开采产生的氟、碘等伴生资源被提取为电子化学品,硫铁矿用于制酸,磷石膏转化为建筑材料,最终形成“磷硫钛铜铁锂氟”耦合循环项目。贵州聚力生化工有限公司采用零极距离子膜电解法工艺,不仅能耗降低30%,其副产品液氯更成为有机磷农药的关键原料,带动两家配套企业落地。
“我们正围绕‘基础磷化工—精细磷氟化工—新能源材料’三大方向,招引含氟硅渣协同利用等项目。”开阳县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2024年开阳县园区磷化工产值已突破280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增至9家,产业集群入选了省级特色产业集群。
如今的开阳,传统矿山已蜕变为“无废园区”:26.55公顷矿山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率超85%,洋水河出境断面总磷浓度降至0.2mg/L以下,磷化工产业正从“资源依赖”向“创新驱动”华丽转身。正如开阳县县委书记孙昕所言:“我们将以‘富矿精开’为引擎,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,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。”
记者 万露梅
发布于:贵州省广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